凯发娱乐

凯发娱乐

洪为民:拥抱大湾区 深港合作从“心”出发

字体大小 [大][中][小]2017-05-15 14:38:42  作者:CCG  来源:CCG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拥抱大湾区机遇,需要从「心」出发,摒弃互相争先的心态,在珍惜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的同时,也看到对方优势和价值,才能一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品牌。我们尤其应以深港合作为切入点,以科技合作丶金融合作及专业服务合作为契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及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

理事简介
洪为民,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前海国际联络服务有限公司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笔者相信这对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丶协调三地基建及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有很大帮助。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9市(广州丶深圳丶珠海丶佛山丶惠州丶东莞丶中山丶江门丶肇庆)及港澳两个特区所组成,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区内总人口6765万,GDP总和约为1.3万亿美元,区内进出口贸易额达1.5万亿美元。大湾区亦拥有世界级的海空港群,机场年旅客输送量接近1.4亿人次,港口集装箱输送量接近7200万标箱。随着港珠澳大桥丶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珠三角区域逐渐一体化,有利形成高端丶开放丶创新丶具实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

大湾区的优势互补

长久以来,香港和广州丶深圳丶东莞丶惠州丶江门等城市都有密切联系。2015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表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香港「创新不足丶守成有馀」。但是香港在法治程度丶制度建设丶基础设施丶衞生与教育丶商品市场效率丶劳动力市场效率丶金融市场发展水准等方面还是要比任何一个内地城市要高,只是近年一直找不到新的增长点。深港密切合作成为双子城,那就是强强联合。深圳近年致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已形成良性循环,是继美国矽谷後的全球第二个创新科技之都,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然而,香港现时依重传统的支柱产业,即贸易及物流业(23.9%)丶金融业(16.5%)丶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12.4%)丶旅游业(5%),在新兴丶规模较小但具潜力的产业投放资源却有所不足,加上高地价和工资使香港的营商成本高企,不利中小企(尤其是初创企业)健康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融资市场上具有良好的结构及背景,香港在初创的天使投资,到A轮丶B轮丶C轮的投资,银行借贷丶上市融资,甚至私有化取消上市,以至私有化再估值再上市,都有充分的经验。

香港的法律丶金融及市场体制健全,给予国际投资者信心,加上货币自由流通,是进行融资的好地方。融资又恰恰是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香港的设计,品牌市场化丶国际化也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和国际接轨。如果以香港丶广州和深圳的大学基础科研,香港丶深圳的融资,香港的品牌和设计,加上深圳的应用科技和创新,广州丶东莞丶惠州的高端制造业,香港的国际贸易配套和市场化,以及大湾区的空运和海运能力, 这简直是一条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产业链。

过去一段长时间,粤港合作都处於一种不对等关系,粤港合作虽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总的来说都是快餐式合作。有些时候香港给人的感觉就是粤港深港合作就是要对港资更加开放,但有没有想过你香港又带给人家什麽价值呢?而内地对香港的了解也是流於片面,文化的差异也影响到沟通的效率。

改变城市本位心态

曾几何时,香港人对深圳的印象是罗湖商业城和东门的「A货」与翻版碟;东莞就是一间又一间的加工厂。一觉睡醒,深圳和广州经济总量和香港已经不遑多让,东莞也搞起了高科技。虽然「软件」方面香港还是有很多领先,但是已经不容许香港带着歧视的眼光去看这些「小老弟」。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还是要以某某市为中心,为龙头的话,又会陷入以前的心结。广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又是省会和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然认为自己是「老大」;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又是「中国矽谷」,当然也不愿意做小弟。而香港过去长期是珠三角区域最发达的城市,做「老大」做惯了,那麽大家要怎麽实现精诚合作呢?笔者认为,要发展大湾区,最重要是改变心态,从城市本位变成大湾区本位;放下成见,以大湾区集体利益为依归,从「心」出发,才能达至共赢。

香港这几年出现一部分人仇视内地,惧怕共融。反过来,透过传媒,这种反对内地合作的声音又被放大,引起内地对香港的不满和怀疑。但是,我们没有选择,面对全球竞争和中国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如果我们还是没有解开心结,还是看不到「合则双赢,斗则俱伤」的情形,如何面对全球的竞争?这需要有促成合作的勇气丶魄力与干劲。粤港两地政府必须掌握形势,加强联络协调工作,尤其是让港深双子城得到最好的发挥。要拥抱大湾区的机遇,双方要以互惠互利的区域思维去协作,在「一带一路」发展策略分一杯羮。

在粤港合作上,从深港出发,是一个很好的组合。虽然香港和深圳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人口结构丶产业结构丶社会体制),两地的优劣恰巧互补,可以发展成双子城市关系(twin-cityhood)。硬件上,两地应加强协调一些基础建设的规划,以机场发展为例,香港机场与深圳机场若能有效连接并作适当分工,相信双方中短期内都没有兴建新跑道的必要。软件上,香港虽然在若干领域上(如法治建设丶讯息流通丶国际联系)领先深圳,但当香港被批评创新力不足的时候,深圳则被评为国家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之一。香港是外商高度信赖的国际都会,深圳则充分掌握内地市场,故港深绝对有条件合力构建中外资金双向流动的最佳通道。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立足点,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是粤港澳很自然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岁月蹉跎,面对我们今天资金驱动(capital driven)的经济模式,不少问题如物价地价高企丶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问题一一涌现,香港实在需要透过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藉着区域发展合作,向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的经济模式转型。我们不应错过这个黄金机会,我们不是要再争大湾区内「谁是老大」,而是整个大湾区和其他湾区经济体,如纽约湾丶东京湾丶伦敦湾比试。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品牌

湾区城市群经济在世界上不是新事物,只要我们自己改变城市本位的思想,对外宣传的时候突出大湾区,就能够逐渐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即使在今天就已经比纽约市和三藩市湾区高,将来如果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专业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智造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中心等品牌,决定有机会争做世界第一的湾区品牌。

要加强大湾区合作,必须在人流丶资金流丶物流和讯息流四方面加强流动。由於「一国两制」及国家金融还没有完全开放,今天路路畅通还未实现。一些历史的原因,大湾区内的基建设计也不完全科学。要建设好大湾区,中央和各地政府应该在基建方面更科学的规划和加强投入,建立真正的「一小时生活圈」,并对大湾区居民的出入境提供便利。广东省和各自贸片区,也应该携手港澳,向中央争取更宽松的金融政策,便利资金流。
科技合作

笔者认为深港科技可以从多方面深入合作,例如大数据丶智慧型城市丶移动互联网丶云计算丶电子政务丶数码娱乐丶电子商务丶互联网金融等。过去深圳欠缺世界顶级的大学去培育优良人才,基础研发机构也相对不多。香港有10间大学,当中有数间更是世界排名100大的大学。在科技合作方面,港深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把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科研人才集聚在一起。港深无论在人才上丶企业上,都有一定的合作空间,互补长短。我们下一步应一同思考,如何加大丶加快大湾区在人才丶科研丶产业丶企业之间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借助香港这个平台协助人才更市场化丶国际化;在产品的科研丶服务的创新方面多作投放,协助企业及产品「走出去」。

专业服务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2016年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讲话,特别提到了香港服务业专业化优势。「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海量的商业活动及跨境贸易,需要专业服务配套以作保障。香港有良好的制度,在法律丶会计丶金融丶工程等领域均设有与海外标准接轨的严谨监管机制,通晓两文三语的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受到中外机构欢迎及信赖。国企和民企走出去,需要做可行性和顾问报告,而商务谘询丶协约丶纠纷调解丶投融资等亦需要专业服务的支援。现时有愈来愈多的内地企业准备回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对香港而言这是一次历史性机遇。但是香港土地和工资相对较贵,而且人口基数少,而专业服务其实是「知识型劳力密集」的,所以不少香港或者国际专业服务机构,都会在深圳建立面对内地客户的中心,配合香港的国际窗口,从事融资合并等服务。长远来说,打造出「深港『一带一路专业服务中心』」的品牌,成为协助内企走出去的跳板,并船出海。

拥抱大湾区机遇,需要从「心」出发,摒弃互相争先的心态,在珍惜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的同时,也看到对方优势和价值,才能一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品牌。我们尤其应以深港合作为切入点,以科技合作丶金融合作及专业服务合作为契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及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文章选自丝路智谷研究院,2017年4月25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