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 > 文章正文

《建言献策参考》14期·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言献策

内部资料

建言献策参考

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14 


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言献策

 

2010627日,以“新人才,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等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其中,论坛邀请一批海归企业家、跨国公司高管以及相关的学者专家,举办了一场有关“中国企业如何更好走出去”的分论坛。现将相关观点整理如下,不足之处,多多指正。

一、企业走出去应对自身进行全面评估,从实际需求出发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走出去”是必然的。但这是国家的整体思路,具体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是否需要走出去,一定要有全面的评估。我国某些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往往从非市场角度考虑出发,推动企业走出去,这对企业发展未必是好事。因此,企业走出去应明确自身目的、实际需要、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优势等等,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海外发展。吸收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教训,当时拥有巨额外汇与现金的日本通过收购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洛克菲勒中心等资产造成了“买下美国”的国际轰动效应,但最终却以巨额亏损告终。

二、企业走出去的目的要务实,不一定去欧美才算“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目的各不相同,或为了资源,或为了市场,或为了技术。欧美可能拥有强大的市场购买力和先进的技术,但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是亚、非、拉美。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走出去”,不一定只去欧美投资、并购,尽管这可能更有国际影响力。在发达国家,整合以及人力等隐性成本甚至都可能是收购成本的几倍,尤其更依赖能源、人力、土地的制造型企业或种植、养殖产业,更要进行充分估算,可能非发达国家所需成本更低,效益更大。

三、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而具有弹性的策略

企业“走出去”在策略上应有相当弹性,控股、参股、全面收购,可以多种灵活方式处理。例如投资资源类大宗商品应注重长远战略发展,而不是短时间内盈亏;在交易结构上,除了直接股权投资,也可鼓励优先股/可转债投资,和股权投资与项目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我国能进行大规模海外收购的大型企业,基本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这样的背景如再加上涉及核心能源,主要采取直接收购、投资、参股的方式,很容易给外国政客以攻击的借口。因此,大型国有企业的走出去更应该综合各方面情况,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与方法,通过不同结构的安排来降低风险,例如可与民营企业进行联合收购,投资、控股海外私募股权基金迂回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和资产,投资、控股与目标公司有持股关系的第三方公司等。

四、企业“走出去”后积极“当地化”融入所在地区,重视人才团队

收购、兼并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企业已成功“走出去”,例如在当地作为“外企”的整合、经营,这非常关键。成功的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背后肯定有成功融入、并受到当地市场认可的当地化策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型国企的走出去,相关负责高管不宜交易未完成前就调入体制内任职,一则履新的领导迅速胜任有一定风险;二则容易让外国政客有对中国“政企不分”的攻击借口,进而在政府层面上来否决。

企业走出去以及在当地化的融入、经营,建立合适的人才团队是核心问题,要有能对海外收购和投资进行准确评估的专业人才,要能完成跨国整合、能进行当地化经营的国际化人才。要善于使用国际化人才以及人力资源当地化,当然也可以借重中介机构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国际咨询机构等来弥补短期性人才不足的问题。

五、企业走出去应注重兼容各方面的跨国差异,勿照搬“中国经验”

企业的国际化以及“走出去”之后的“当地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身各方面包括管理上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当然,也不能把“中国经验”照搬海外,例如欧美并不是一把手拍板制,议会、媒体、工会等环节也都不能忽略。从兼并收购到跨国整合再到当地化经营,都必须要注意跨国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国情、制度、文化、理念、游戏规则等区别,也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这种差异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也是不可避免存在的,有些甚至是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因此,“走出去”的企业应善于通过兼容并蓄,使“多元化”成为企业全球发展的优势,而不是经营管理的障碍。

六、企业“走出去”后应更多强调共赢,立足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海外要长期可持续发展,还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本身,国外政府、民众会更看重给自身带来的有益影响,国际舆论会非常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走出去在当地的发展,一是在外部宣传上要更多强调共创双赢,共创多赢,包括带来多少积极的社会效应和就业机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海外发展,我国涉外的相关部门与媒体避免只强调中国利益,引发国外议会、媒体、社会的反感;二是在内部不能短视,不能图短利,主动加强与当地的联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让当地感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良好影响。

另外,部分大型企业的假药、坏质量、环境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好影响,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有关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的民间联盟,对于质量、对于低碳、对于节能减排有自己的承诺,在国际上形成一些标准,发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报告。并学习美国等一些先进做法,承诺的企业如果有造成国际恶劣影响的违规,这个联盟可以成立小组前往海外展开调查。

 

附:参加分论坛的嘉宾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开前  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征宇  RIM(黑莓)公司中国商务总经理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

    杜邦中国公司副总裁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陈锦亚  镁铝集团亚洲区总裁

陶景洲  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Jones Day)合伙人

高志凯  中国国际关系协会理事、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巴可集团公司中国区总裁

中心会员

最新会员

中心通告

邮件订阅

  

中心微博
Sina
QQ

联系方式

电话:010-65611038, 65611039, 65611041, 65611037
传真:010-6561104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12B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