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部委托海归创业研究课题
2011年5月,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完成了统战部委托的“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的研究课题。
中国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具备国际化视野、素质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理念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高科技产业、创意经济以及知识服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但也面临着不少融资难、不熟悉本土市场等问题。与此同时,不少本土民营企业发展过于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资金过于集中在楼市与股市,并有意向往高新产业领域发展。因此,政府如何提供中介性服务平台,减少行政干预而加强基本政策服务,推动具有合作空间、基础、前景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项目等各方面展开共赢为基础的对接合作,是当前经济建设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议题之一。
课题组以全国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通过政策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深入座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特点、贡献、发展趋势,关注目前留学人员创业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结合当前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如何鼓励留学人员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之上,进行各方面的对接合作,提供了有质量的研究建议。
我国国民经济近年来出现了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新兴产业和高科技术产业增长乏力的局面。但是,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海归创业,仅仅靠政府直接投资支持远远不够。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单一的政府投入不仅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创业投资资金,且常常因为没有谋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组合动力,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市场运营机制,容易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和浪费。
因此,课题组建议政府引导、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国家的“产业升级”。 一方面,根据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发展战略等需求,包括与相关创业型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计划相结合,出台各类税收优惠、融资和贷款担保、降低风险等政策;另一方面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各类中介平台、信息平台、对接平台、交流平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作用,通过有限投入带动更多的社会、市场力量进入,并引导流向合适的产业、项目,尤其是投资融资难却具有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进而“小投入,大成果”地有效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国家(经济发展)、政府(税收)、社会(就业机会)以及企业共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