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 > 文章正文

国际人才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留学的目的。中国留学大潮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以来,先后涌现出孙中山、黄兴到陈独秀、李大钊再到周恩来、邓小平等数代杰出人物,这些留学生归国参与国家历史进程,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与过去留学生回国后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相比,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因此,在江泽民等前国家领导人之外,海归当中主要是涌现钱学森、邓嫁先等著名科学家,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岗位上。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在90年代开始确立主体地位,大批归国留学生又投身体制外,在市场经济领域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
 
    截至2008年,我国总共送出留学人员总数为139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14%。另据统计,其中归国留学人员为39万,回国总比例为28%。中国留学人员的内部构成进入21世纪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制外自费留学生已经占出国留学人数90%以上,出国留学地区也分布在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所学科目几乎覆盖了当代所有学科。总体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1世纪的海归潮体现了如下十大新特点、十大贡献。

新时期留学潮的十大新特点

1.留学规模空前
 
    从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截至2000年,中国总共也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日益接轨,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作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群体的数量也急剧上升。截至2008年,中国已送出了139万留学生,短短8年时间有10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在1998年到1999年,中国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而在2007年到2008年,一年间就有超过20万的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热还在加剧,估计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
 
2.留学逐渐社会大众化
 
    过去留学潮是精英化的,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考取公费奖学金或获得国外大学生奖学金,才能出国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就日渐成为大众化,典型体现就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1998年到1999年,一年只有2万人出国留学,公费依然占据很大比例。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步攀升,自费出国留学则高歌猛进。2006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7000多人,而自费留学则已经占全部留学的95%左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相对提高,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3.留学日渐低龄化。
 
    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直接考国外的大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兴趋势。2007年,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留学调查报告称,在上海的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据了大约27%。《重庆晨报》也报道:自“美国高考ACT”2007年落户重庆以来,重庆巴蜀中学高三甚至出现一个班有29个学生通过了托福考试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留学费用降低,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4.留学目的地分布日渐广泛。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踏出国门的留学人员主要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但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地域分布,只有32.1%在美洲,27.9%在欧洲,在亚洲留学的人数已经达到25.2%,在大洋洲留学的人数则有14.2%。进入21世纪之后,在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以及北欧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有人戏称:“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
 
5.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
 
    中国最早第一批出国的留美幼童,几乎全部是以学理工为主。此后,中国人出国留学也一直是学理工科的居绝大多数,而经济管理类和人文学科类等专业则较少有留学人员涉及,特别是早期的出国留学人员。现在,留学人员的专业开始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我曾对国内300名海归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分析,尽管他们都在经济领域中自行创业,或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但46%的海归在海外学习的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留学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的海归留学专业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当然,这些人主要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出国留学的,可以看得出,理工科专业在当时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2007年,我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神州学人》开展随机调查,由于大部分参加调查的出国留学人员都是2000年以后出国的,所以这次调查的结果就发现出国留学人员的专业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等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业也占到很大的比例。
 
6.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继续海外深造。
 
    我国的文化传统一向重视教育,留学生也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包括印度人都更有兴趣毕业后继续追求更高学位。但在过去,大多数留学生是否深造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外大学的资助。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1988—1996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当时所有外国博士生得到大学研究助学金资助的比例在50%以上,但中国博士生则达到80%以上。当然,这主要由于中国收入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太低。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留学生的家庭可以承担自费留学所需费用,因此,是否深造也不再取决于是否得到资助,这使得留学生在国外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位的比例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毕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远高于在美人数最多的印度留学生(13.9%)。
 
7.人才回归比率比上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字来看,公派留学人员的回归率最高,截至2005年9月底,国家留学基金委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22031人,到期应回国18654人,已有18098人按期学成回国,回归率为97.02%。但另一方面,包括自费留学人员,从过去10年的留学人员总体统计数字来看,回归形势并不太乐观。在2000年,总回归比例还能达到38%,而在2008年,则只有28%,中间甚至一度只有大约25%。
 
8.留学生就业日渐多元化,从“三师”走向“三家”。
 
    传统看法认为海外华人喜欢自我封闭成一个圈子,不大关心政治,从事职业多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刀)。但由于大批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改革开放后来到海外,大量进入科技、工程、商贸、法律、文化、教育、医学、金融、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行业工作,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的工作,已经改变了对海外华人的这种看法。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日益国际化,新出去的留学生则更能迅速融入海外,从事职业又有从“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向“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发展的趋势。
 
    而归国留学人员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但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2006年底到2007年初,我曾进行了一项名为“海归目前从事何种职业”的调查,结果发现,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7%,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有17%,自己创业的接近11%,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6%左右,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到10%,在政府部门的仅有3.4%。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9.留学生回归大多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海归回国后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海归扎堆沿海热门城市,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发展较早,拥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能够为海归人士提供理想的就业环境,还因为这些地区一直以来在城市文化氛围上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看,则还需要引导部分海归从个别大城市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发展。
 
10.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海鸥”开始涌现。
 
    随着我国签证政策从2001年开始向开放的方向改革,2004年甚至出台了中国“绿卡”制度,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形式日益灵活多变,“人才环流”的群体在21世纪也日渐增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留学生在海外已经成家立业,不便彻底回来;一些回来的海归则从事“出口”行业或跨国贸易,我在2005年提出“海鸥”一词,主要是指跨越大洋两边跑的留学人员。预计未来10年,两地跑的“海鸥”的数量还会有明显增加。

院长致辞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核心城市,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拥有华侨最多的特大城市,在引进海内外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实现自主创新等方面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邮件订阅

  

联系方式

电话:020-31056144
传真:020-31056144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国家数字家庭基地B栋214
电邮:info@scgt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