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学者
系列丛书中之三的《魅力学者》一书,由《神州学人》编辑部编著,作者们采访了10位中国科教文卫领域的海归精英。与以往海归图书中的泛泛描写不同,本书作者着力揭示了海归群体在科教文卫战线不同层面上的创新魅力和独特贡献。从共和国科技、卫生部长,到著名大学校长、三甲医院院长,直至科研一线的首席学科学家,他们是奋斗在科教文卫战线成千上万海归人士的代表;从国家级战略制定到单位体制改革,从科研平台搭建到与新兴学科创立,他们的事迹是成千上万海归学人奋力拼搏的缩影。书中,科技部长畅谈“科研领军人物真正的‘魅力’”,大学校长解析 “小科学”“大科学”的异同;科技专家解读国家一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白衣天使感言医疗体制改革艰辛。本书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海归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是推动中国国际学术交往的辐射源,是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一书,采访了万钢、陈竺、刘晓程等10位中国科教文卫领域的海归精英。此书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海归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是推动中国国际学术交往的辐射源,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目录
万钢:从教授到部长
他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11年,业绩足可载入汽车工业史。他放弃在奥迪的高级经理职位,回国研究新能源汽车,使我国在新一代轿车动力方面可与世界强国比肩。一个回国只有7年的留学生,从教授到校长,从校长直接“飞跃”到部长,他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人物。
与汽车的“初恋”
在德国学会自信
“奥迪车有我的贡献”
想回家当教授
“哪怕一路黑也要走到底”
宝贝“超越号”
“新能源汽车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万校长”的教育理念
“他就是国家需要的人”
万部长的“亮相”
王韧:CGIAR首位来自中国的秘书长
在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韧”。人如其名,他凭着坚忍的毅力,走向事业的高峰。如今,这位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秘书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农业科学技术议程制订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竞聘在美国
一定要有农业科研管理话语权
山西人生旅程中垫底的那碗酒
填补国内杂草生物防治空白
天上掉下个副所长
回天无力
在国际水稻所的日子
性情王韧
冯长根:梦想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
30岁的冯长根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上庄严地写下了“本论文献给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义无反顾地踏上报效祖国的归途。在他的论文和《热爆炸理论》一书中,他以富于逻辑美的数学方法解决了若干世纪以来钻研燃烧问题的专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起码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他代表了中国人的光荣。我们这里追寻的就是一个人由梦想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
夭折的“求知梦”
再续“求知梦”
“博士梦”圆在英伦
“科学梦”圆在祖国
科学梦的延续
“解读”冯长根
刘晓程:向传统医疗体制宣战
他从澳大利亚查理王子医院回到北京阜外医院,因为“我的祖国虽然很穷,但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他从阜外医院来到黑龙江牡丹江,是“为了千千万万贫困的病人”;他辞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创建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实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心血管病医院的梦想。
面对一个个乞求的生命,
他不知该把这张生死牌发给谁?
宁可再被毁灭一次,也要学习!
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不如你?
“我那乡土哟,我恨你,我不能不爱你!”
父亲,永远的太阳
“风萧萧兮塞外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多少生命因他而改变了命运,
因他而改变了生存质量。
“晓程啊晓程,你是晓得事业能够成功啊!”
高官厚禄,为什么留不住他
金光闪闪的“琉璃塔”,却包裹着一颗痛苦的灵魂
可以丢掉一切,唯独丢不下病人
“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够苦了,我们还是为老百姓造点福吧!”
张立同:一位女科学家的创新历程
爱穿漂亮衣服,更爱向难题进攻的张立同经40余年的奋斗,攻克了航空航天材料方面的无数个堡垒,为中国赢得了尊严,更赢得了甚巨的效益,从而摘取了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桂冠。
为国家赢得尊严
创新的快乐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
航空航天领域的材料专家
瞄准国际材料科学研究前沿
艰难的二次创业
补记:辉煌背后的影响力
陈竺:新部长任重道远
他出身医学家庭,但他的医学事业却是从赣南乡村的赤脚医生开始。这位法国巴黎圣?路易医院的博士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血液病专家陈竺于2007年6月出任卫生部长,面对万众瞩目的医疗体制,陈部长任重道远。
走近卫生部
插队山香村
求学法兰西
重返上海滩
就职中科院
媒体说陈竺
林金桐:当代中国大学魅力校长
好学校为什么好?因为有好老师。好老师为什么在好学校?因为有好校长。林校长的官阶尽管不算低,但他看重的却是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他善良、理性、宽容,学生因为爱戴他,从而更热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国家。君子务本,林校长是真正的楷模。
告别泰晤士
当系主任的日子
走上校长的岗位
“没有学生,哪来校长?”
大学想办好,教授要负责
当一名好教授
创办国际学院
国际影响力
善良、理性、从容
魅力四射的演讲
人生空间的第三维
尾声
郑荃:琴语人生
他出身于化工家庭,却走上了艺术之路。他经历了农村的插队生活,却磨砺成为世界公认的提琴制作大师。尽管他在海外享有盛誉,但他还是回到国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提琴制作人才。他倾尽了一生的光阴,让中国人在世界提琴制作行业出现了亘古未见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低调与才华同样使人景仰。
引子
化工家庭里的“音乐种子”
偶然机遇转行制琴
从“穷学生”到“好学生”
从学生到“大师”
离别的日子
为中国琴争一席之地
创造中国琴的“才”富
有生命的琴
长河中的滴水
饶子和:“掌”握人生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当年的南开大学是个大师辈出的地方,如今,饶子和出掌南开,一套完整而务实的改革方案不仅出台了,而且得到有效实施。生物学家饶子和正在展示其另一方面的才华——出色的大学校长。
收获牛津
选择清华
蛋白平台
出掌南开
彭实戈:中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
在诺贝尔奖项的诸多理论研究中,我国与世界水平多有相当的差距,但金融数学理论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与国际著名大师们对话。
这得益于一个人的特殊贡献——心地纤尘不染的彭实戈。
美丽的数学魅力无穷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诞生
中国金融数学第一推动人
高尚的学者品格
序:
本书是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八本图书中有关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发展的一本,主要涉及科教文卫领域的部分海归优秀人士,而科教文卫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数最多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一线主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博士生导师占63%,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2007年2月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海归,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是海归,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是海归,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海归。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情况与科教领域相类似,卫生部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的回国人员进行统计,有1/3的人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和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并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中任职。
这里能采访的只是中国科教文卫优秀人物中的一部分,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列):
科技部部长万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秘书长王韧,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天津泰达医院院长刘晓程,西北大学教授张立同,卫生部部长陈竺,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等10位在科教文卫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海归人士。感谢他们能接受《神州学人》的采访。
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方面的作用,我初步总结归纳了几点。
首先,他们在科教文卫领域重要的贡献之一,体现在国家科技战略的确立、创新与有效执行上。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海归开始走上各级科研院所乃至国家部委的领导岗位。2007年,中国政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官员履新,莫过于两位海归博士万钢、陈竺被分别任命为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万钢说,科学研究就像统兵打仗,要有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虽然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真正的“魅力”往往在于了解社会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于让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的理念,从而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于科技发展。陈竺强调,中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最好不要有病,有了病早期诊断,早期阻断,小病不要变成大病。”
第二,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依靠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海外工作经验,搭建起一大批不同于国内传统体制的新型科研平台。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留学归来后,曾任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他在生物物理所任期内最为兴奋、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搭建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饶子和认为,包括他在清华从无到有建立实验室做出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做的也只是“小科学”而不是“大科学”。所谓“小科学”,也就是说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只是特定小目标,只是一个短期计划,要求的总费用低但单位费用高。它以科学假设为驱动力,只需要简单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个别科学家的作用,由单个科学家负责便可完成。“而‘大科学’正好相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是整个领域的大目标,执行的是一个长期战略,它所要求的总费用也许稍高一些,但单位费用却很低。它以科学问题为驱动力,必须要有复杂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团队的力量,而且是多学科交叉才能完成。”
第三,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最为突出的贡献还包括,缩短中国与国际学术差距,填补部分国内空白,而且在跟踪移植的基础上不断创立新的细分学科。
中国科学院前几年曾对90个研究所进行过统计,1990年以来,有184个新学科是以回国留学人员为主开辟的,有530名优秀留学人员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219人担任研究所所级领导,占所级领导人数的53%。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原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冯长根在北理工任教期间,不仅将中国的热爆炸理论研究大大推进并成功应用于兵工生产实际,而且带领教研室其他老师开创并讲授多门新课程。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彭实戈教授作为中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他的“金融数学”理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从意大利带回小提琴制作的秘密,将本已被教委从专业目录中删除的提琴制作专业救活,让中国迅速跻身世界小提琴制作先进大国行列。天津泰达医院院长刘晓程在心血管治疗,西北大学教授张立同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上,分别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四,当代海归在教科文卫领域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单位同国际交往的辐射源,尤其成为中国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与纽带。据调查,有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自己的留学经历对单位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程度很大。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学博士林金桐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后,联络了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的四所大校校长,共同倡议发起《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FUP:ICTEducation),邀请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五十来个著名的信息通信技术强势的大学校长,加上国内的清华、上海交大等大学的校长,百名大学校长聚首北京,共商信息通信技术高等教育大计,盛况空前。
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重要关头,留学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海归群体依然作用不减当年。
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已经成为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成就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海归需要中国的时代。
王辉耀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