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询 >  媒体

中国全球人才战略如何在新形势下胜出?

字体大小 [大][中][小]2017-05-15 14:09:04  作者:CCG  来源:CCG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如何持续吸引掌握海外先进技术和具备国际管理经验的全球人才汇集中国?如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如何深入实施国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特朗普上任后对移民的打压能否给中国带来全球“人才抄底”的机遇?CCG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人才专家与企业家就全球化人才战略交流碰撞。


王辉耀:CCG 主任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企业人才竞争力方面,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库放大到世界范围内发展。现在中国很多的跨国公司都在海外,为吸引人才,我们可以考虑把人才放到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现如今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等很多国的企业也开始对人才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可见“人才的环流和循环”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发展一个新的趋势


薛澜:CCG 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全球化人才战略面临转折点

  第一,人才战略,要从教育开始。大家看到特朗普想逆着全球化趋势往后退,实际上美国全社会的共识是美国融入全球化程度很深,全社会以各种方式制约着政府,让它不能向后退。中国政府领导和各方面有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决心,但我们社会在全球化方面有没有形成共识?我觉得可能要从教育开始,让社会形成一个主流的共识。

  第二,中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可能面临一个转折点。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企业走出去的局面,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原来我们的人才GDP观念是把人拼命吸引到国内来;现在可能有时候我们要吸引人到国外去,到所有可能跟中国发展相关的机构或企业去工作。

  第三,全球化其实是去除国界和各种界限的进程。原来我们人才稀缺,所以我们用各种计划吸引一些人回来,相当于创造了小圈子或是界限。我觉得好的计划可以继续进行,但更关键的是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界限,形成一个比较无形的、来去自由、各方面都很便利的环境,这样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王广发:CCG资深副主席,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教育是人才竞争的关键

  人才的竞争是关乎一个国家地位稳固的竞争,关乎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竞争,其中的关键是教育,教育跟不上不行。

  我们国家的人才引进已经突破各种机制和体制了,要多种模式引进,多种模式培养,着眼未来,培养20年以后的人才,这才叫教育。

  还有我国的人才机制和体制比过去有了进步。过去一个民企的人才走进国家机关,走进地级市,大家接受不了。现在政府已经有了好的信号,国家正在从人力资源的机制配置方面进行改革。能不能我们CCG优先提出人才PPP,人才不要分你的、我的、他的,只要他为我们国家建设服务,为我们国家科研服务,都可以去用。

  我们这种体制和机制,国家不给一分钱财政,培养的人才未来都成为国家所用,这样的体制和机制我们国家更应当大力推广和提倡。

  我认为,竞争、引进、培养、机制,最终还是两个字-教育。教育是决定人才高端、顶尖,未来成为我们国家统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没有教育是不行的。


胡建华:CCG 高级研究员,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

  亟需建立有优势的人才体制机制

  全球化是真正的、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走的是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化的道路,中间会有一些挫折或阻碍,但总体趋势改变不了。

  从人才来讲也是这个过程。过去大家封闭自己的人才,到最后互相交流,这方面中国也在逐步认识。一开始我们怕自己的人才流失到国际上,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外开放,也有人才回来,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趋势或潮流。我们国家实际缺少的是有优势的人才体制机制,建立这样的机制将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或引进起到重要作用。

  去年2月,中央下达了一个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文件,它从多个方面对我国今后引进人才、深化人才制度等方面做了设计和要求。这个文件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发布之后,各地都对这个文件很重视,并且做了一些相应的具体规定。从形势来讲,未来几年内我们国家在引进人才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如果我们努力地贯彻这一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都会有大的进步和突破。


张首晟: CCG 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丹华资本董事长

  完善科研机制,提升青年人才学术品味和独立性

  中国在研究方面的人才储备很好,但我想中国科学家缺少一种品味,他不知道在十条路里选哪条路能够成功,这是大科学家和一般科学家最大的差别。中国过去的一些科技项目往往指导性太强,可攻方向非常特殊,这些研究产出的成果不太容易形成国际影响。“千人计划”的交流沟通可能会改善这一点。

  国内缺乏美国那种完全独立的科学研究机制,回国的青年“千人”或科学家往往被编入大的科研团队,不能体现出他的学术品味和自主选择学术方向的能力。

  我们还是要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国,这一点中国做得非常不够。五六年前“千人计划”也吸引了一些国外专家,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基本全部离开了。

  中国在欧美缺少领导性的人才。中国人才可能起初在理工方面容易展现才能,到了领导层,人文背景和情怀的欠缺使他们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的教育体制上面还是有所欠缺。我们需要把很多人才吸引到中国,但在国际舞台上也需要很多人才,尤其是在美国、欧洲的政府、跨国公司里面能做到高层的人才。


何梅:CCG 常务理事,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

  现在是人才回流的极佳时机中国留学生独立作业能力非常强,但团队合作能力不尽如人意,很多人无法达到更高的层级,我们培养人才时需要注意。

  美国优先使用本地人才,是美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如果能在美国国际大企业中锻炼,对日后回国工作是很重要的经历,但目前抽签的中签率很低。所以我认为现在是人才回流的极佳时机。

  目前,人才流动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同时,人才流动双向化的趋势很明显。对于人才集聚的研究,一方面数据采样标本比较滞后,另一方面,人才集聚的现象比较复杂。我认为智库可以一起参与对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预测人才流动的一些趋势。

  人才回流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很多外国人或“ABC”到中国留不下来,可能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原因。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对学习汉语很有热情,在海外传播汉语可以促进国际人才比较长久地留在中国。

  所以,在人才流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人才的回流,一方面是吸引国际人才,中国都有很大空间。


王阳:CCG副主席,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

  放眼全球,吸引人才

  美国看人才,看的是全球人才,而不是美国人才。IBM在全球有50多个研发中心,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的人才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中国应该放眼全球的人才。中国企业需要全球的人才,我认为最快的捷径是通过收并购。

  今天有点本事、有点思路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这批孩子不论是留在当地继续工作,还是回到中国,都会是中国非常强有力的全球化人才库。但中国大学在吸引海外留学生方面是欠缺的。从长远来看,我们要算一下我们人才的顺差和逆差。中国应该大大开放自己的学校,跟国际的学校相接轨,能够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

  今天的公司企业是无边界的。并不是说这个人才在你的公司就是为你工作,而是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平台,让全球的人都为你工作。我们国家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平台,让全球的人为我所用。


王天鹏:CCG 常务理事,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投资并购部总裁

  改善教育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我从事人才工作有20年时间。我接触这个行业时没人重视人才的概念,过去2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顶层设计,包括“千人计划”。

  大家都知道人才非常重要,企业的经营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为什么在世界上各个领域能执牛耳?最重要的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最早把以色列人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笼络到美国。所以美国今天在金融、健康、医药、食品、金融服务各个领域里面都领先。

  中国人才问题怎么解决?引进外国人才是一种方法,但不是长期的。引进的人才非常昂贵,而且独木不成林,放到现有的体制当中存活非常困难。怎么解决?中国有13亿人口,是劳动密集型的地方。这几年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地位也在提升,说明我们在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当中,相对13亿人口是低的。怎么样提高?就得从教育着手。中国的教育很好,但是它的弊端也很多。只有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整个中国人才水平才能上一个大台阶。


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现中国人才战略的优先、优化、统筹、持续发展

  全球化是按照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愿望的要求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世界各国人民主动、自觉地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生。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中国的战略如何实施?我想谈四个发展:一是人才战略的优先发展。在中国体制内,各级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战略,但副职和一般老百姓认为人才战略与自己无关,可见人才战略远未落到实处。

  二是人才战略优化发展。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全面提升每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多种能力,优化人才生命质量,发挥人才最大效益。

  三是不同种类、层次的人才之间需要统筹发展,包括文理工人才的统筹,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筹。近几年来重理轻文的现象造成了严重问题,需引起高度注意。

  四是人才战略的持续发展。人才战略不是短平快,而是马拉松,需要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厚积薄发。希望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以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理念,特别重视建立核心人才队伍。


董增军:CCG常务理事,美国CST公司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公司总经理

  打造适合人才生存的生态环境

  人才是鱼,水是生态环境,不管我们在中国、美国还是国际舞台上,如果能够为“鱼”提供如鱼得水的舞台和生态环境,哪里的人才都不是问题。

  我不太同意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已经遇到了瓶颈。现在中国的位置和中国的贡献已经不一样了,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家希望听到你的声音。

  回到我们中国来。我们怎么去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不是问题,只要有条件,有待遇。但是留住人才是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恕我直言,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文化是不太包容失败的。不管是创业也好,创新也好,人才失败之后,我们对于他们的包容缺乏理解和支持。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成长为王,败者为贼。我们需要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所以我认为,人才是鱼,生态环境是水,我们要为人才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不管是在中国舞台还是在国际舞台,谢谢!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院长致辞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核心城市,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拥有华侨最多的特大城市,在引进海内外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实现自主创新等方面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邮件订阅

  

联系方式

电话:020-31056144
传真:020-31056144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国家数字家庭基地B栋214
电邮:info@scgt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