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之第三节:
把握机遇,就是及时行动
没有及时行动造成的遗憾
2001年,互联网经济低迷,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做互联网企业的人个个灰头土脸,以为世界末日到来。而信中利投资公司的总裁汪潮涌迅速与合作伙伴逆流而上,从高盛、英特尔手中收购大量搜狐股票。后来寒流过去,搜狐股价大涨,汪潮涌得到了不亚于搜狐早期VC的投资回报,这正是汪潮涌投资的得意手笔之一。对此,他总结:这次之所以能够当机立断,是因为过去有过没有及时行动而错失良机的教训。
1998年,正值搜狐公司融资最困难的时刻,张朝阳先后跑了美国五趟,才找到20多万美金。张朝阳和汪潮涌也是熟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汪潮涌已经决定,“我个人可以给你投资30万美金。”但是,后来跟汪潮涌一起准备投资的合作伙伴,出于谈判压价等原因故意拖延。结果,急缺资金的搜狐选择了英特尔和IDG融资。这也成为汪潮涌投资生涯当中一大遗憾,因为当时如果投入30万美金,就大约能得到搜狐股份的5%,而等到搜狐上市退出,这30万美金可以变成上千万美金。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把握机遇,就是及时行动。
几千年前,韩信灭齐之后,威名和人气达到巅峰,手握强大的军队,并且处在坐观刘、项交战的“渔翁”位置上。谋士蒯通劝他自立,曾如此说道:“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不听,若干年后,君逼臣反,刘邦夫妇和箫何设下圈套谋杀韩信。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来源。
把握机遇,关键在于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善于审时度势。
时机不到致使“改革”失败
现任中国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的葛明95年从香港调回北京担任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当时,该所希望在改革的“春天”,借鉴西方企业管理制度,有所“改革”,迎来跨越式的发展,而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工作经验的葛明可谓众望所归。但是,当葛明按大家的期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抵触,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我几乎一夜之间从众望所归变成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葛明的改革、方向、理念、措施都没有错,他也没有忘记结合中国的国情,但问题出在时机未到,所以他把握的其实不是机遇:“许多今天看来非常正确的主张,当初都遭到非常多的争议,许多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会迎刃而解。但你所能做的,只能是耐心地等待。”
古人云:时也,势也,命也。
什么是时?什么是势?它就是我们行动的方向。
宏观层面的时势,就是时代、社会、国家的发展趋势;其次是市场、行业的演变发展;再次是人生大阶段发展的方向、周围环境的变化;最微观的则如你个人行动把握的分寸与火候。审时度势,就是要能看到时代的趋势、政策的方向、市场的空白、行业的热点,然后抓住个人发展的机遇。
在我们研究的数百位成功者当中,许多成功者都把树立正确的方向当作行动的根本要素。譬如西门子公司,每个部门都有GM和CM,都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最高的领导旁边永远有个监督者,如果CM不同意,GM就没有办法实施任何决定,哪怕是很好的决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春岩如此解释说:“我们在非常快的发展当中,面临对非常强的竞争对手,大家都认为我们的这种做法很浪费时间,认为很官僚。这种做法有时候是很浪费时间很官僚,但是你知道,如果你跑路跑错方向的话,跑得越快,效果越差。”
当然,称得上善于把握行动方向者,通常也都是善于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的人。
李彦宏的创业七大招术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我主编《创业中国》时,曾接受采访谈自己的创业心得。他将其归纳为七招,其中第一招就是“向前看两年”:
第一招:向前看两年
第二招:少许诺,多兑现
第三招:不需要钱的时候借钱
第四招:分散客户
第五招:不要过早地追求赢利
第六招:专注自己的领域
第七招:保持激情
把握方向和机遇,首先就要学会把握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趋势。
个人的力量与时代大潮无法抗拒,把握不了时代的脉搏,我们就根本无法判断未来的方向,这也是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都不可不借的东风。
搜狐的董事长张朝阳就说:“成功的市场策划不一定需要很多钱,而是要抓住时代特色。”
搜狐、新浪等几大门户网的崛起,正是借20世纪末中国互联网经济大潮的东风,而早期最著名的门户网公司瀛海威之所以走向失败,就是因为东风未来,火候不到,成为“先烈”。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总结说,自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亚信公司的发展是另外一个例子。
把互联网带到中国
亚信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为我很熟悉的田溯宁和丁健。田溯宁还曾担任过中国网通的总裁,他之所以创建亚信,得归功于美国大选的启发;而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也得益于时代发展的趋势。
1992年,田溯宁即将获得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时,声势浩大的美国总统大选开始了。后来成为总统的克林顿在竞选时提出一个计划:《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克林顿声称,只要把握住这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会,美国经济将继续领跑世界50年以上。
这句话不但打动了美国选民,也同样打动了田溯宁。他意识到这是个机遇,他相信信息技术能改变美国,也一样能改变中国。当时的中国,根本还没有互联网,还在使用最原始的办法处理信息——剪报纸、录入信息,再将信息通过中国科技情报所的一条Internet专线以FTP的形式传到美国,而从美国传来的信息到国内也只能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分发。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一个巨大的机会。
于是,田溯宁和丁健创建了亚信公司,并且回国发展——他们当时的口号是“把Internet带回家”。随后,技术和观念领先的亚信承建了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30个省市的节点建设,这是中国第一个以TCP/TP互联技术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大型数据通信网络,以至当时《华尓街》记者发出惊呼:“中国大约70%的Internet信息是在亚信建设的网络上传输。”亚信的发展也几乎一日千里。
对未来社会及市场行业的预见和洞察力,是一个杰出企业家必不可少的能力。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公司(CNN)总裁特纳就是因为预见了全球范围对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需求,由此创造了CNN有线电视并以其覆盖全球。“麦当劳”连锁店的总裁李•克拉克则是因为预见到快餐业将成为未来餐饮业的新增长点,“麦当劳”才会走到今天。至于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对电脑软件的天才性战略预测和发展,则更是一段佳话。
看大势挣大钱
中国BPO商务流程外包基地总经理陈新凯认为:一个人创业,一定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评估准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每个人的条件差别很大,你也许实力雄厚,但如果所从事的行业没有发展前景和空间,最好别急于动手创业。而在一个发展潜力大的环境,即使你条件不算太好,也还是容易取得成功。
陈新凯最初创业时,曾卖过法国香水,当时,资金、市场、经验、团队全无,但他认定这样一个独特优势:法国香水在当时中国市场不多,而法国又是有名的时尚浪漫国度,必然会很有市场前景。结果不到一年,他的企业就成为当地市场上法国香水销量非常有业绩的公司。
把握机遇,往往需要天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地利(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人和(个人和团队有充足的实力)合一,才能进而取得跨越性的成功。这就如同烹饪一样,火候太足与不够,菜都不会可口。行动也一样,盐多则咸,盐少则淡,审时度势,把握住了机遇,就是及时行动。
因为你在最底层,机会都在你头上飘。想要露出水面踮一下脚是没有用的,需要自己在脚下一块一块的垫砖头,丰满自身价值才会抓到机会。”
当我们开始后天的学习和交往,逐渐摆脱起点的不自由和不平等时,我们所面对的情况依然是:个人差异性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成功越来越不可复制,我们也越来越需要进行“量体裁衣”的策划,才能真正把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自主命运。
卖肉的北大生和卖鸡蛋的复旦生
因为各大媒体的炒作,陆步轩和顾澄勇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两个人。不过,他们确实很有对比性。
陆步轩是当年长安县的文科状元,1989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经历过众多不如意,最终于2000年租房开肉店。但卖肉的生意并不好做,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和房租后所剩无几。当媒体披露“北大才子街头卖肉”后,公众对他的反应首先是同情——这是对待弱者的方式,希望某些机构和企业伸出援手,接着是批评——反思“文凭不等于才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陆则成为了反面例子。
顾澄勇是2002年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事业单位工作,而是主动回到农村卖鸡蛋。一个卖肉,一个卖鸡蛋,但与陆步轩的遭遇相反的是——“复旦生卖鸡蛋”引来的是舆论的赞美。数年以来,他不但“科学养鸡,科学卖蛋”,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甚至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开发了一套“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因此,顾澄勇的“阿强”鸡蛋也越卖越火,上海市南汇区农委甚至要为他申报“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
对于两人截然相反的评价,难道仅仅是因为大众以成败论英雄?因为一个没有赚到钱,而另外一个人卖鸡蛋赚了钱?事实上,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人一个是被命运所奴役,另外一个是主动策划人生进行创业。顾澄勇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卖鸡蛋”,出发点是他要自主人生,动力是他创业的雄心。因此,就算陆步轩卖肉成了富豪,我们也只会感慨:“这小子运气好,误打误撞也能发财”;而顾澄勇的鸡蛋生意就算失败,我们也还是会把他当作敢于冒险的“创业英雄”看待。
当然,成功的策划需要策划力作为保障。
刘江南立足阿尔卡特公司的“非常道”策划
我认识阿尔卡特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刘江南有很多年了,刘江南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讲到他刚进入阿尔卡特公司时的经历。当时,他发现公司里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像机器一样定期把自己的工作和业绩变成表格上的数字,逐级上报直至变成公司的报表。而公司的几个核心人物再根据这些数字,把好的分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不好的当瘤子给切了,哪怕赔点钱也行。”而他来公司快一个月了,“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参加了几次公司的业务会,满篇的专有名词,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甚至怀疑,阿尔卡特是否找错人了。”
刘江南认为“在这样的公司里,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曾找到公司总裁,但是“总裁说他很忙,顾不上细想我的事……”刘江南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被“当瘤子切除之前能进入常态”,而“自己不是这个专业出身,在这样技术很强的公司里,能有什么作为?”经过思考,刘江南认为“要以非常态的作为使自己进入常态。”就必须策划一件“公司上下都认为不可能的大事”。
刘江南的职责是负责政府关系和重大项目,他的计划就是让中国的国家主席会见公司的最高领导——这是一个“乍看起来有点像铤而走险,但仔细想想实际上是一项风险极小而获利极高的策划”。后来,当CCTV播放中国国家主席接见阿尔卡特公司董事长的新闻时,刘江南一下子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
我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动策划,或者缺乏有效的策划,因此总是被命运和生活所奴役,不能自主人生。
缺少策划者多半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为自己而是为现实生活主控的人,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当然,我们也不会知道他能做出什么来。
还有一些人有策划但没有策划力,譬如大学时根据爱好选择文学专业,毕业后根据社会现实选择广告行业,再一年感觉不适又去做销售,第三年又换在某某网站上班,这种职业策划毫无延续性和长远性,每一步都要抛弃过去的基础和积累。所以,他们可能工作5年、8年、甚至10年,变化都不大。